姚遥教授出席“国家软实力建设”工作坊
2022年11月30日上午,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成功举办“国家软实力建设”工作坊。主讲人为我系邀请的短期访问外国专家潘成鑫教授,参加工作坊的成员包括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教授、我系部分教师和外交学院部分学生。系主任王春英教授主持了本次工作坊。 潘成鑫教授在讲座中提出,软实力虽源于国家实力,但离不开话语和叙事。传统上,我们将话语和叙事看作是一个能够展示真实事件、传递真实信息的中立透明的媒介。而一些西方国家则将其视为建构自我和他者的一种工具,有时为了变相地自我提升,甚至需要将他者进行贬低和妖魔化。因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现实途径。 姚遥... …
2022-12-29 了解更多软实力中心成果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
…
2022-04-06 了解更多姚遥主任应邀出席“2021从都国际论坛”
12月5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澳大利亚中国友好交流协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世界领袖联盟共同主办的“2021从都国际论坛”在广州隆重开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向“2021从都国际论坛”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澳中友好交流协会会长周泽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世界领袖联盟主席、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图尔克线上出席并致辞。广东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主持开幕式并在欢迎晚宴致辞。来自五大洲28位外国前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14国驻华使节和部分驻广州总领事,30余位中外高端智库专家... …
2021-12-08 了解更多姚遥主任应邀出席B站研究院“Z世代·新传播”——新时代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论坛
5月14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哔哩哔哩网站(B站)协办的“Z世代·新传播”——新时代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论坛闭门讨论会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高校专家学者、媒体从业者、B站知名up主代表等就网络传播情境中的青少年心理状态、网络社群文化等话题进行了研讨。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应邀出席会议并就“网络外交与青年文化”发表主旨演讲。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站)策划的演讲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被爆刷。全国26所学校955名学生的心声,道出未来思考。被称作“Z世代”的他们,习惯性地在互联网上学习、娱乐、获取信息,他们与... …
2021-05-15 了解更多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外文出版社与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于12月12日举办“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世界意义”研讨活动。该活动是“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系列学术研讨会的压轴场。 会上,来自美国、巴基斯坦、西班牙等国的文化学者,与清华大学、外交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经济学人集团等院校、机构的中方专家学者通过线上方式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认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六大理念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中华文明的基本理念、儒家文化的价值原理,则为人类的共同价值提供了道德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被认为是六大理念的伦理基础。“以德服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和而不同”“欲仁而仁”则分别是六大理念的各自基础。 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教授以“与古人对话 与世界同行——中华文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为题发言。他通过习近平主席与孔子对话、与朱熹对话、与苏轼对话三个案例总结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推动人类多元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西班牙资深国际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哈维尔·加西亚认为,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对中国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扶贫和共同繁荣等方面的行动知之甚少,对中国的和平思想和处事方式也了解不多。中国可以通过叙事方式的改进,更好地向国外解释自身的文化特点以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他强调,不可忽视某些外国媒体对中国形象存在着刻意抹黑与歪曲的行为,这些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不过是西方自身行为的某种投射。 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丁志涛代表主办方表示,随着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愈加密切,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对话世界。“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系列学术研讨会,通过连接中外各文化领域的一线学者、权威专家,开展一系列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对内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对外找寻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平衡点,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外文局综合业务部、外文出版社,以及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此次会议,并与中外专家进行交流讨论。该系列研讨会还包括此前已举办的“习近平关于中国文明观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和实践向度”“中国文明观话语体系建构原则与基本思路”“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策略与实践路径”“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世界意义”“国际语境下的新时代中国文明表达”等,将形成一批具有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的研究成果,并依托中国外文局所属各机构平台进行实践应用和成果转化。 作者 |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研究策划部 审核 | 刁晓曼 监制 | 李红茹
2022-12-29经外交部批准,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于2022年1月24日以线上为主方式举办“Z世代•更团结•向未来:中韩友好与冬奥合作”国际研讨会。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和两国元首共同确定的“中韩文化交流年”,两国关系面临深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会议在北京冬奥即将开幕、中韩人民共迎新春之际举行,旨在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推动改善两国国民感情,巩固中韩友好基础”和“相互支持举办北京冬奥会和2024江原冬青奥会”等重要共识,为中韩两国人民友好和青年交流注入学术动能。联合国前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和中国前驻韩国大使邱国洪、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中国奥运冠军邓亚萍等国内外专家以及中韩青年代表参加会议,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主持会议。潘基文在致辞中表示自己很高兴已收到邀请,将以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主席身份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深信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可以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成功办好一届冬奥会,并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和谐作出贡献。潘基文提到此前不久与会议主持人姚遥合写的文章《国际秩序、人类命运与中国角色》,再次强调发扬多边主义与国际团结,呼吁创造一个更加正义、更加安全、更加众生平等的新世界,期待中国继续为联合国事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生动阐释了文明对话与青年交流对中韩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两国青年要“温故而知新”,做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潘基文秘书长在与袁明教授对话时谈到了修习中国书法和研读老子《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袁教授现场展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的书法作品“上善若水”,表示韩院士和自己夫妇两人都是书法爱好者,期待中韩之间有更多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文化交流平台。中国前驻韩国大使邱国洪表示,2022年对中韩关系而言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年份。孔子说“三十而立”,中韩关系在历经建交30年的非凡历程后,已经在世界上卓然而立。在新冠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国际关系出现百年未有之变局,特别是中美战略竞争日趋尖锐化和长期化的新形势下,中韩两国间的战略合作需求日益显现。北京冬奥会既是一次高水平冰雪运动的盛会,又是一次促进世界团结友谊的盛会,相信也一定会是一次增进中韩友好、促进半岛和平的盛会。 中国奥运冠军邓亚萍向中韩青年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无论面临怎样的挫折与误解,唯有踏实努力才能改变外界的质疑和挑战。邓亚萍还分享了探访北京冬奥村的感受,认为北京冬奥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能够让中国更好地认识世界,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在主持会议时表示,中韩两国作为友好近邻和战略合作伙伴,一直相互支持对方国家举办奥运会,充分体现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奥运大家庭风范。中韩两国共享了几千年的历史渊源,其中隐含着一条域外大国无从体会的文化脉络,体现着东方传统中调和群己利益、协和万邦关系、共护天下苍生的群体意识和共同价值。中韩青年团结奋进,不仅有利于维护东亚地区和平稳定,更可以携手促使东亚人文精神远播世界、造福众生。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金垣洙、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董关鹏、韩国驻华文化院院长金辰坤、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等各界专家也作了主旨发言,并与线上参会的青年代表充分交流,一致认为应共同努力为中韩Z世代青年搭建更多知识交流与文明对话的媒介和平台,促使中韩两国成为跨越传统与现代、联结经济与文化、造福区域与世界的邻邦关系典范。 相关媒体报道: 新华社:《潘基文:北京冬奥会将有效增进各国青年友好交流 》http://www.news.cn/2022-01/24/c_1128296675.htm 环球网:《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举办“Z世代·更团结·向未来:中韩友好与冬奥合作”国际研讨会》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6XkhZWp2la
2022-02-012021年7月30日是联合国设立“国际友好日”10周年纪念日,国际智库潘基文中心与中国外文局、杜威中心联合主办以“跨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友谊”为主题的特别纪念会议,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受邀为会议提供学术支持。 第八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李小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联合国原副秘书长金垣洙等国际友好、文化艺术和各界人士及青年代表在线出席活动,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主持对话会。 潘基文在发言中表示自己刚刚出席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国际奥委会将其“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修改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一新信息对全球正在崛起的青年领导人来说至关重要。团结是体现在奥林匹克新口号中的头等大事,也是世界在后疫情时代实现恢复发展的头等大事,《联合国宪章》也将其庄严地载入其中。如何实现这种团结?只有通过建立友谊、信任和尊重。第八届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潘基文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对联合国维和部队等国际多边事务的大力支持和重大贡献。他引用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说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国际交往更应如此,需要跨越文化交流、追求合作而不是对抗,世界需要爱而不是恨。没有一种模式适合所有国家,各国必须选择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公平发展道路,没有一个国家或集团可以单独做到这一点,需要各国和人类社会共同努力。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党组书记 李小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李小林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文明秉持的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念,在国际关系中始终坚持平等互利,愿与各国一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给北大学生的回信中提到“百闻不如一见”,欢迎外国朋友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了解真实的中国。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在讲话中提到如今新冠疫情仍在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友谊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他特别指出要积极搭建青年对话交流平台,突破文化固有形态,推进交流形式创新。 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姚遥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在与潘基文的对话中特别指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文化、文明,虽然我们的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不同,我们所应做的是去认识并接受差异,将它们看做是好奇心、而非恐惧感的由头,把它们视为互利互补、而非彼此冲突的根源。今年不仅是“国际友好日”设立1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眼前的新冠疫情危机,所有人都应清醒意识到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更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金垣洙、韩国外交部前公共外交大使朴银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外交学院外语系主任王晓侠等中外嘉宾和青年代表在线上参加和观看了论坛。外交学院外语系主任 王晓侠 中央媒体报道链接: 新华社:《“国际友谊日”对话潘基文:全球性危机凸显友谊更加重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705790089291451&wfr=spider&for=pc 人民网:《杜威中国全球对话举办“国际友谊日”主题活动》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1/0730/c1002-32175863.html 环球网:《“国际友好日”对话成功举办,潘基文:跨文化交流促友谊 新生代互鉴创未来》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49G5q4cr2t
2021-08-08姚遥:以什么样的中美关系缅怀傅高义教授? 2020年岁末,傅高义教授离开人间。想起当年在哈佛大学听他讲课、与他交往的师生之谊与人情点滴,不甚感伤,无限感怀。 傅高义的学术生涯始于195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社会关系——而非汉学、历史学、国际关系——才是他赖以立足的研究起点。1963年,他以惊人的速度学会日语并出版了《日本的新中产阶级》一书,引导西方读者理解家庭关系在东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角色。恰在此时,学界开始反思美国政府自1949年以来的对华封锁,面对国际关系变局带来的学术转机,傅高义专程前往香港地区收集并研读《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以及各种各样的中国外宣资料,再次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广东话与普通话,并最终出版了其第一部研究中国的专著——《共产主义下的广州》。 傅高义的成功得益于其敏锐的思维触角、出色的语言天赋、勤勉的研究功夫,对此我深有体会并受益匪浅。回想当年在哈佛大学公派参加“中美富布赖特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时,我的论文选题《新中国对外宣传史》有幸得到傅教授垂爱,他不但帮我申请了费正清中心的研究课题,且每两周一次在自己家中为我指导论文。正是在他家的起居室,我第一次见到了麦克法夸尔、裴宜理、史景迁等汉学大家,给他们汇报论文既使我受宠若惊,更使我结舌语塞。同样在那间起居室,当时年轻气盛的我也常与傅教授发生争论。比如,针对一度陷入僵局的中日关系,他提出关键问题是“中国近年拍摄了太多抗日影视剧”,我则坚持此话颠倒了因果关系——就道歉与谅解而言,唯有施害者多说,受害者才能少言。几次不欢而散之后,我们两人都做出调适,傅教授开始更多谈起学术之外的人生点滴——那个丰富而真实的人情世界才真正促使我们产生了共鸣。从他那里,我第一次听说了费正清弟子之间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特别是在费正清去世前后,为何并非嫡传弟子的傅高义受命接过了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掌门衣钵。我第一次了解到基辛格在哈佛大学评职称的烦恼波折,他因组织官员参加国际关系研修班而积累了人脉,同时却也因此在校内受到排挤并多年没有评上教授。傅教授并非炫耀往事,而更像是一位老者对年轻人的告诫——做学问苦,做人更苦;搞国际关系难,搞人际关系更难——不论中美,不论在哪个国家,人类的一些问题是共通和永恒的。 不妨说,与基辛格相似,傅高义教授既目光高远、能够捕捉历史大势,也长袖善舞、具有学术外交之志。傅教授从来都是耻于在书斋里空谈外交的,认为“入世”何尝不是一名学者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大多数国人认识傅高义,要只到2013年其皇皇巨著《邓小平时代》出版并畅销,然而他对于中美关系的实践性贡献却远远不止于此。冷战结束后,面对西方日益盛行的“中国威胁论”,他高声力主中美合作,呼吁美国应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正是傅高义牵线穿梭,促成了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赴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傅教授曾不无得意地对我说:虽然没见过邓小平,但自己算是与新中国两代领导人结缘了。我则回应他“何止两代”,当年江主席演讲之后亲手送给他的国礼,恰是一整套《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纵观千年中国历史、横跨万里大洋两岸,傅教授的学术人生当可谓圆满二字了。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是2020年以来美方宣布停止包括富布赖特项目在内的对华人文交流机制。眼下斯人已逝,傅教授已无法在新年履约参加由我主持的关于中美青年交流的视频研讨了,然而他的观点与声音却必将绕梁回荡:美中联系紧密,难以人为分开。在为拙著《新中国对外宣传史》提笔赐序时,傅高义不断回望自己的老师——费正清,回顾他二战时作为驻华外交官有幸结识周恩来和龚澎等中共党员的人情缘分,而正如费正清先生的名言:中国是不能仅仅用西方术语的转移来理解的,它的政治必须从它内部的发生和发展去理解。抚今追昔,正如王毅国委兼外长强调,如果试图把对华政策定位在改造甚至颠覆中国,不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必将撞上南墙。 傅高义当然首先是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美国学者,但同时也真诚愿意促进中美沟通与交流,即便他对中国的认知并不能说没有任何盲点,但他倾尽一生为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配得上“中国人民老朋友”的殊荣。相信中美两国各界能够秉持傅高义教授的遗志,早日搬掉阻碍两国人员往来的各种“绊脚石”,促使两国尽早朝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正确方向大步前行。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