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姚遥主任主持“一带一路”企业高峰论坛

  5月16日,紧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之后,凤凰网、凤凰国际智库以“筑梦全球,通利天下”为主题,以政治、经贸、科技金融创新、能源合作、人文交流等各方面为切入点,集中深入解读峰会核心精神,进一步总结过去“一带一路”开发经验、为“一带一路”通天下,利天下的未来发展建言,为企业落地“一带一路”助力。

  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应邀主持“民心相通,让中国民族品牌在“一带一路”上开花结果”分论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中国前驻瑞典大使陈明明等嘉宾分享了精彩观点。

  姚遥与赵启正回忆了共同访问非洲调研的场景。当代表团来到东非国家肯尼亚的一家工厂进行访问时,肯尼亚员工们对中国客人的称呼让访问团成员感到很新奇。

  “毛锋,毛锋!”这是他们送给中国男团员的“雅号”。“毛豆豆,毛豆豆!”当女团员向他们问候时,则收到了这样的回礼。经过一番询问,中国团员们才明白过来,“毛锋”和“毛豆豆”分别是在非洲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男女主角。这部5年前引入当地的中国电视剧,在非洲至今热度不减。赵启正对此分析,受制于一系列历史和现实上的原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中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比较有限。这要求中国更多通过公共外交来向这些国家的民众讲述关于中国的方方面面。“只有通过公共外交推进‘民心相通’建设,让合作双方初步确认对方是可信赖的伙伴之后,才能进一步谈及其他领域的互联互通。”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框架下各个项目的落实和推进,中非民心相通也在许多项目建设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开花结果。今年六月,由中国投资修建的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到国内最大港口蒙巴萨的准轨铁路(简称“蒙内铁路”)即将投入试运行。此前,从深居内陆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到国内最大的港口蒙巴萨之间,只有一条修建于殖民时期的年久失修的米轨铁路。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的统计,这条铁路当时的运力甚至不如1980年代的三分之一。在中国公司承建蒙内铁路项目之后,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管理”,将该条铁路线改造成货车最高行驶速度80千米/小时,客车最高行驶速度120千米/小时,设计年运力达2500万吨的现代化铁路干线。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称,“今日所做的一切,将会彻底改变肯尼亚,乃至整个东非地区的发展轨迹。”
  姚遥在主持中提出:“以前总是有人说非洲工人行事风格懒散,不习惯紧张有规律的工作节奏,但当他们接受了必要的技能培训之后,其实和中国人一样勤劳能干,这完全推翻了此前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据《中国日报》报道,在蒙内铁路的建设过程中,雇佣的肯尼亚和中国工人的比例达10:1。以肯尼亚工人为主的施工队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中国和肯尼亚民众之间加深了相互理解,消除了一些过去比较普遍的误解。”
  赵启正认为,“一个国家在另一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不是刻意‘塑造’出来的,只能是准确、全面地传递出来。”如果想要真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民心相通,就必须坦诚地展现关于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这种面貌不仅应该包括中国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强大能力,还要包括中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客观存在的力有不逮之处。

“例如,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实很厉害。在呈现这个的同时,也要对沿线国家讲清楚,我们的高科技并非世界第一,而是处在世界中游;我们的贷款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也不是特别强大,也需要一定的回报才能可持续。”

  姚遥认为,“我们过去习惯并且相对更热衷于展现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形象,但是在‘一带一路’合作的新时代里,我们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向人们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否则我们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姚遥回忆道,曾经有一个非洲国家的官员对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观赏中国的传统绘画,但有一点很不理解,就是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画竹子。“我知道这些植物非常好看,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姚遥认为,如果只是简单地以传统的形式和载体、不加阐释地呈现中国文化,我们向其他文化圈的外国人传递出的将是一个存在隔膜、很难捉摸的中国形象,即便得到理解,也很难让接受者对当代中国产生亲近感。说来也巧,就在这名非洲官员发问的同时,现场正好有一名中国画家,他对这名官员解释道,“中国古人喜欢竹子,因为它外形笔直,象征品行正直;内部中空,象征为人谦虚。所以我们的老祖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名非洲官员恍然大悟,“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也欣赏和需要的共同价值啊,你们下次来展览中国画的时候请一定多向公众阐释这些有意思的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