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姚遥主任就王毅外长2019年记者会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3月8日10时,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的记者会准时在北京梅地亚中心7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开始。

       虽然这是王毅外长第六次答问,但是是他第一次以国务委员身份出席,更是去年6月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之后的首场记者会。早在记者会正式开始的三个小时前,各国记者早早在会场外大排长龙,期待能够从这场记者会之中捕捉王毅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权威阐述。
        时而严肃,时而微笑,持续120分钟的记者会,中国外长只喝了三口水,全程用平实而掷地有声的语言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外交的风采和魅力。“本场记者会,除了回应媒体和大众所关心的中国外交实践和国际热点问题,王毅更体现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使记者会也成为一堂面向国内外公众阐释中国外交理念和中华文明传统的精彩而深刻的公开课。”

       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观看了整场发布会后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评价说。

   频繁互动与三次握拳
       整场21个提问中包含12家外国媒体记者发问。面对外国记者,王毅外长幽默而富有亲和力的“开场”多次引来阵阵笑声,活跃了现场的气氛。
面对来自韩联社的记者提问,王毅祝贺他“中文又取得了新的进展”;面对来自中东地区中阿卫视的记者,王毅表示“非常欢迎阿拉伯朋友提问,还是一位女记者”,在三八妇女节当日,这一问候显得尤为亲切;而当来自巴基斯坦的巴通社记者抛出一个严肃的提问之后,王毅外长“很高兴回答来自铁哥们的提问”也引发了现场热烈的反应。
除了满满的亲和力,王毅在记者会现场三次握拳的动作和掷地有声的表态也引发了台下齐刷刷的拍照声。在回答“孟晚舟案”时,王毅外长单手握拳,铿锵地说出“我们也支持相关企业和个人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不当‘沉默的羔羊’”;谈到中俄关系时,王毅外长双手握拳,“只要中俄站在一起,世界就多一分和平、多一分安全、多一分稳定”;在谈到中非关系需“抓住这两大机遇”时,王毅外长再次双手握拳,强化语气。
      “记者会的优势就是得以让媒体同我们的外长面对面地交流,不仅能够听到他对热点问题的直接回应,更可以从他的举手投足、表情达意中感受中国外长对国际问题的思考和态度,更加深刻而直观地理解中国人看待世界、解决纷争、提出方案的思想脉络,”外交学院的姚遥说,“这种机会是难能可贵的。”
         最尖锐与最会心
       半岛局势、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朝关系、印巴局势、中日关系……有些提问几乎是每年中外记者们都会涉及的议题。在今年有限的提问时间里,中美关系和朝鲜半岛问题成了“唯二”被两次提到的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记者会上,王毅丝毫不回避敏感和尖锐的提问,甚至主动直面和驳斥“债务陷阱论”、“新殖民论”、“地缘政治工具论”、“中国外交侵略论”等外界的质疑甚至是污蔑。
      “这位先生微笑着说出了非常尖锐的语言。”面对美国彭博社记者质问中国外交官的所谓“侵略性”,王毅微笑着、沉着地回复道,“咄咄逼人从来不是中国的传统,国强必霸压根不是我们的选择。”
       随后,王毅用三个排比句,有力地归纳了中国大国外交的真实特点,“中国必将走向强大,但不会更加强硬。中国崇尚独立自主,但不会独断专行。中国当然要坚定维权,但不会谋求霸权。”
“这可以称为整场记者会的点睛之语,既阐明了我们中华传统文明提倡同世界各国和谐共生,同时也并不遮掩客观存在的分歧与矛盾,展现了我们维权但不争霸的道义与决心所在。”姚遥点评道。
值得注意的另一个细节是,在俄罗斯塔斯社问及“中国未来是否会填补美国在阿富汗撤军留下的真空”时,直播的镜头捕捉到了王毅的会心一笑。王毅表示,阿富汗不存在需要填补的空白或者真空,因为这块土地属于阿富汗人民。
     “王毅国委学识丰富、熟读历史,我想他也一定想到了这段史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提出,如果美国从越南撤军就会给苏联留下‘真空’,周总理当即回复:‘当地人民自己会把这个真空状况填补起来’。”姚瑶说,“对‘真空’的不同理解与认识,恰恰展现了中国与传统大国在外交理念上的清晰分野。”

上一篇 下一篇